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教育 > 民族文化传承  > 详细页面

南师附小: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浸润校园

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9年01月23日 阅读量:

南师附小师生在制作传统手工艺品。丛蓉摄

南师附小的老师以壮族铜鼓为元素,编排了融入民族文化的铜鼓舞。丛蓉摄

  “两面针,因茎、枝和小叶中脉两面都长着钩状皮刺而得名,主要用于跌打损伤、牙痛等疾病的治疗。谁能告诉我,我们最常用的什么物品里含两面针成分呀?”

  “是牙膏。”“是牙膏。”

  走进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的南宁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一间教室里传出老师和学生互动的声音。原来,这是一堂中医药文化课。作为民族传统文化进课堂的组成部分,南师附小邀请了南宁市中医院的专家来给学生们讲授民族医药知识。

  南师附小是一所由多民族师生组成的和谐校园,全校1280名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有561人,包含壮、苗、瑶、仫佬、蒙古等民族成分。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浸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是南师附小一直追求的目标。

  一所民族文化的大观园

  走进南师附小,就像走进了一座民族文化大观园。

  在校园一角,有一座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打造的微型中草药园,里面种植着过江龙、扶芳藤等30多种中草药。南师附小副校长曾东玲说:“广西的民族医药资源非常丰富,这个中草药园是学校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一部分。”

  校园内名为《壮乡舞韵》的壁画,用土红色的颜料绘制而成,古朴粗犷,让人不由得联想到了气势恢宏的花山岩画。“2016年,壮族先民创作的左江花山岩画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在校园中绘制这幅壁画,是想让学生们感受到壮族先民的智慧,激发大家的文化自信。”南师附小校长孙红梅说。

  学校的民族教育展示厅集收藏、展示、教育、对外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展示厅分为民风民俗立体墙、师生民族作品展示区两个区域。民风民俗立体墙展示的是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节庆、图腾、服饰等内容。在这里,学生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师生民族作品展示区摆放着学校师生创作的剪纸、彩绘和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书法作品、摄影作品。此外,学校里还有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里面汇聚了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品。

  “这些展厅是学生们最喜欢来的地方,大家经常聚在这里,边看边讨论。”孙红梅说,展示厅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广大师生开阔了眼界,增强了民族团结意识。

  润物无声,全面推进民族团结教育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南师附小的民族团结教育,并没有停留在文化展示上,而是积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让民族团结教育走进课堂。

  孙红梅向记者介绍,品德与社会课是对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课程。课上,老师向学生们介绍我国的民族构成、地域分布特点、各民族的风俗礼仪、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成就等内容,增进学生对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

  不仅仅是品德与社会课,其他学科的课堂也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场所。如学习到《葡萄沟》《各具特色的民居》等课文时,语文课老师会组织学生们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汇报展示等方式,主动了解各地区、各民族的习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上数学课时,老师引导学生们换个角度去观察世界,比如,汉族传统民居的屋顶多是四边形和三角形,蒙古包的底面是圆形,苗族服饰上的很多图案是由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组成的;音乐课上,老师教学生们唱山歌、唱民歌,带领学生领略民族打击乐器的风采;美术课上,学生们学蜡染、画图腾,感受民族艺术的美妙。此外,老师们还编写了校本教材《壮族常识》。

  寓教于乐。南师附小增设民族多元文化体验拓展课,积极开展各类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激发了广大师生参与的热情。壮语班、趣味民风民俗研究班、民族服饰欣赏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舞龙舞狮、滚铁环、板鞋竞速等民族传统体育课,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传承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族特色手工、民族纹饰十字绣、民族剪纸等课程,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动手能力……

  此外,南师附小还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班级QQ群、班级博客等平台,向学校师生、家长广泛宣传民族政策和民族知识。

  “学校的民族文化课程和民族文化活动,我们都非常喜欢。”南师附小学生李想说。通过学习,他不仅了解了各民族文化,还成长为学校非遗展示厅的讲解员。

  “我们牢记‘阳光成长,自由飞翔’的校训,把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办学特色,并将它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先争优活动、构建和谐校园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将民族团结教育‘润’入校园环境、教育教学、主题活动当中,大力弘扬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旋律。”孙红梅说。

         

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