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周末,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者腊乡那夺村的姑娘们会聚在一起排练舞蹈
“我的梦想,就是走出大山。我还要学好老师教的舞蹈,学好美术,我想做一名设计师。”这个小名叫可妹的彝族姑娘眉眼清秀,说话总是带着笑。她帮我们招呼着她的同学,在村广场上一字排开。此时,正午的阳光落在这些含苞待放的姑娘们脸上,小麦色的皮肤,发丝在逆光下泛着光泽,愈加显出一种山里姑娘独有的美。“你的梦想是什么?”当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她们时,这些大山里的“00后”眼神清亮,没有茫然,显然她们对自己的未来更有数,即便有不确切,但走出去,追求更好的生活,无疑是她们很笃定的想法。
云南砚山县者腊乡那夺村的可妹(右一)和她的小伙伴们
那夺村,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者腊乡的一个彝族村庄。来的时候,弯弯绕绕的上山路走了不少。偏远,闭塞,这些词似乎与这个小山村如影随形。村民们世代都靠种玉米、辣椒维持生计,村里有几百棵香椿树,以前,卖趟香椿也要单程走两个小时的山路。现在,政府帮助修了路,还免费提供了水泥、砖来盖房子,村里的土墙房渐渐被砖瓦房替代。可妹和身边的姐妹就是身处在这些细细微微的变化中,揣摩着未来的山里姑娘。她们常聚在一起聊天,穿着自己绣出来的、红黑相间的彝族服装,像极了一排停在电线上的美丽小鸟,说起任何事,都要叽叽喳喳地讨论一番。
那夺村的姑娘们来到北京,进行艺术游学之旅
“我们连昆明都没去过,但是去过北京。”听到这话时,我不由得吃了一惊。“我们很多人连砚山县城都没去过呢。”另一个女孩儿马上接话了。2017年,者腊乡的乡长卢堡旺带着村里12个姑娘去了北京,而这得益于在北京教授舞蹈的著名舞蹈家关於、张萍夫妇发起的“彩云计划”。他们从2013年开始推出“田埂上的芭蕾”乡村艺术教育项目,希望通过艺术实现对偏远少数民族村落的精准扶贫,希望那里的孩子们能够在艺术中找到一条将来走出大山、走出贫困的路。为了让彝族孩子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夫妇二人自费让村里的12个姑娘去了北京,进行艺术游学之旅。不仅如此,现在每周也有砚山当地乡村中小学的艺术老师组成爱心志愿教师团队,自费在周末自驾进山,来村里教孩子们跳舞。
那夺村的彝族姑娘在电视台录制节目
摆脱贫困的方式虽然很多,但是在云南的少数民族村寨,大部分年轻人都是通过到城市里打工,或者在村子里种植经济作物的路来实现。艺术使人脱贫,这条路听上去似乎不太靠谱,但从这些姑娘们身上,你能感受到她们似乎正在生发出一种判断事物的理性气质,通过艺术走向外面多彩的世界,然后再回来审视自我,以谨慎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梦想。“我们2016年8月走进了那夺村,经过这两年多观察,我认为少数民族孩子要在学业上长进,靠语文、数学并没有优势。而她们在艺术上,比如唱歌、跳舞、刺绣、画画,却有着先天的基因和潜质,只要有老师帮他们挖掘出来,就能在相关学业做到上大的提升。对于少数民族孩子,学习艺术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
张萍老师带着孩子们跳舞
在那夺村的孩子中,有被关於夫妇带着去参加电视节目,还有四个孩子去了昆明市艺术学校学习,从村里一下到了省会。对于这些从小活在舞蹈与歌中的彝族孩子们来讲,艺术也许真的是一条精准扶贫路。关於告诉记者,他们刚与昆明市艺术学校的李琪校长达成协议,将在2018年9月针对大山深处具备艺术天分的少数民族孩子,专门筹建“彩云班”,免学费并补助生活费,为这些农村孩子正式开启美学直通车。
跟女孩子比起来,村里的男生们做的是另一件富于本地彝族特色,但也不乏艺术特质的事——耍大刀。那些不过八九岁的孩子们,每人手持一把比他们身体都要长的大刀,一溜刀耍下来,虎虎生风。舞大刀是那夺村多年留下来的习俗,如今很多人慕名而来,希望一睹舞刀人的英姿。将来,通过武术,村里的男孩子们也许能够有机会走出大山,见见世面,活出不同于父辈们的精彩人生。
舞大刀是那夺村多年留下来的习俗
那夺地处高山,跟其他村子比,更加偏远。近年来,通过特色村寨建设,政府加大投入,村子的面貌早已发生巨变,当大部分人开始逐渐摆脱贫困之后,走出大山似乎已经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可是,生机勃勃的孩子们,不会满足一辈子被困在小村落中生活,鸟儿们自会展翅高飞,他们要把彝族人舞蹈、歌声中的美传播到远方,也要把自己的生活带向更广阔的世界。这样一个因着中国新时代到来而生出的对生活质量的更高需求,正在被更多见过世面的山里孩子们领会。
怀着梦想的山里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