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语言 > 民族古文字  > 详细页面

傈僳文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文智 2018年11月28日 阅读量:

  傈僳文有老傈僳文、框式傈僳文、汪忍波傈僳文、新傈僳文等四种文字。现在常用的是老傈僳文和新傈僳文。

  框式傈僳文。1912年,英籍澳大利亚传教士王怀任夫妇与滇中武定、禄劝等地的傈僳族头人一起,以当地方音为基础创制格框式拼音文字,又叫东傈僳文,并翻译印制了傈僳[傈僳]文版《马太福音》《路加福音》等经书单行本多种。后又翻译印刷了《新约全书》等。

  老傈僳文是由英国传教士傅能仁等人创制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基督教会团开始在中国大范围传播宗教。1909年英国“中华内地会”派傅能仁道滇西腾冲傈僳族地区传教,同时美国浸礼会指派缅甸克伦族青年巴托在毗连的缅甸北部傈僳族中传教。巴托参考美国传教士汉逊等创制的缅甸克钦族文字,设计了一套同时采用大小写拉丁字母、按照同行规则来拼写的傈僳族拼音文字方案,并于1915年在缅甸出版了傈僳语教义问答集。傅能仁则独立设计了一套用大写拉丁字母及其变体书写的文字方案。这套文字有30个辅音字母,10个元音字母,6个声调符号和4个标点符号。经在信教群众中试用,大家认为,该文字方案单音节多,易读、易写、易记,简便易行。后经傅能仁和巴托等人不断修改完善,1919年前后,开始在滇西北和缅北傈僳族地区推广。由于其主要通行在基督教群众之间,所以又称“圣经文字”。

  傈僳音节文字。20世纪20年代初期,维西县叶枝乡岩瓦洛村村民汪忍波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为本民族创制出一种音节文字。这种文字的特点是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可同音代用,不分声母和韵母,人们通常称之为表音的音节文字,也叫汪忍波傈僳文。因这套文字创制时部分文字曾刻写在竹片上,故也称为“竹书”。据中国社科院木玉璋等学者考证,这种文字共有1030个。主要流传使用于维西的叶枝、康普和德钦的霞大村等地。汪忍波用这种弄文字记录了傈僳族的一些文化和歌谣,以及传说故事,这些文献资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面广,包括远古神话、天文、历法和吟唱自然环境、物产、天象以及古人生产生活状况等内容。1995年,汪忍波的遗著被收集整理为《傈僳族音节文字文献资料汇编》,现收藏在中国社科院民研所图书馆。其他文献在“文革”中多已散轶,目前维西县档案馆等机构仅收集到约30卷傈僳族祭天经和创世传说,约10余万字。

  新傈僳文是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决定“帮助尚无文字的民族创立文字,帮助文字不完备的民族逐渐充实其文字”。1952年云南省调查组在对傈僳族语言文字进行调查后,提出“在变体拉丁字母老文字的基础上适当改进,发展为本民族通用文字”的建议。后来怒江州政府根据各界代表的建议,决定“保存旧文字继续使用于宗教生活,另创新文字应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建设”。1956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设计了一个傈僳族新文字方案(草案)。1957年3月在云南省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上通过后,报请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1958年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关于少数民族文字方案中设计字母的几项原则》,对新傈僳文方案进行修订。同年云南省委对修订后的新文字方案做出批示:“对已确定的文字方案,如无原则性不同意见,即可在本民族试验推行。在试验期间应广泛征求本民族群众及其代表人物的意见,加以必要的修改,使文字更臻于完善,然后按一定的手续,正式公布推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后,1964年1月怒江州决定正式使用和推行新傈僳文。

     

参考资料:

    1.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3=Language situation in China 2013,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3.10.

  2. 欧光明编著,中国傈僳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12.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