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研究 > 中国民族研究  > 详细页面

哈萨克族草原文化

来源: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2023年04月06日 阅读量:

  哈萨克民族在中国多民族的大家庭里,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

  草原文化就是生活在草原上的哈萨克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为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物质、精神、社会交往等生活方式的总和。哈萨克草原文化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它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存模式和文化体系,展现了人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非凡创造力。

  哈萨克草原文化建立有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马的驯养和使用

  游牧民族哈萨克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马在畜牧业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马肉、马皮等为人类提供着衣食资源,这只是马的次要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马在交通、战争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考古发现哈萨克族是世界上最早的驯马者,他们早在5500年前就开始养马、骑马和驯马。哈萨克族先民自驯化野马至今,千百年来已与马共栖同存,密不可分,与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游牧活动中更是离不开马,与马伴随一生。

  第二个条件是车

  车的发明和使用是草原文化得以成熟的重要标志。哈萨克族先民“康居”,因为使用车也称为“高车”。《北史·高车传》说高车所乘“车轮高大,辐数至多”,汉人因其车轮高大故称之为高车。《通典》说:“大月氏国人乘四轮,或四牛六牛八牛挽之,在车大小而已”。本来车子两轮子转动最方便,四个轮子只适于直线走,这只有在大草原里才适用。说明康居国这个地方古代是欧亚的通道,用两轮大车在这里通行。或许历史最早的丝绸之路,就是由高车之类的游牧民族开辟的。

  第三个条件是使用毡房

  毡房是迎合畜牧业生产的独特创造。畜牧业的最大特点是逐水草而居,牲畜追逐水草便决定了游牧民族的移动性生活。哈萨克族的毡房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乌孙时期。随畜迁徙是游牧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特点,牲畜走到哪里,人就跟到那里。牲畜受制于大自然的安排,牧民也要按照季节规律移动,牲畜和人都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大自然的变化决定着游牧经济的兴衰。如果天顺人意、水美草茂,牧民的生活就富庶,牧民也有可能因一夜间的自然灾害而倾家荡产。所以畜牧的繁殖取决于生态环境的好坏。哈萨克人成为逐水草而徙的游牧民族之后,他们的居住方式也由原来的圆顶式窝棚演变成穹庐式毡帐。

  毡帐俗称哈萨克毡房,以柳条、白桦、松木制成的天窗、檩椽、围墙组成,就地取材,灌木丛、树枝均可利用,对森林不构成破坏。

  毡帐上面覆盖的毡子和毛绳,用羊毛、骆驼和牛的皮绳以及马鬃制成。哈萨克毡房结构简单、设计巧妙、搬迁方便,妇幼老弱都能拆会搭。毡房采光和通风好,寒冬和酷夏都能适用。因其呈流线型,圆而不锐,迎风而立,就是刮风下雨也巍然不动,形象刻画出天圆地方,人在其中的美妙画面。

  哈萨克毡房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哈萨克族是草原文化的传承者,游牧民族文化根植于草原。放牧是草原文化的基本元素。人,草原,家畜构成一个自然的社会生态系统。系统运行中产生草原文化。草原文化的特点是质朴天然、本性纯真、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因为草原文化的天然性,所以更真实贴切地反映人们的本性。由于草原文化这个大环境,造就了哈萨克族粗犷开阔,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个性。

  在辽阔的哈萨克大草原,一个“阿吾勒”与另一个“阿吾勒”之间相隔几百甚至更远,见到陌生人很不容易。如果一个过路人来到家里,一定会热情招待。哈萨克族视每一位来访的客人为贵宾,认为他们是和平使者,神旨意的使者,也把他当作兄弟和徒步旅行的自己。大自然赐予哈萨克族人草原般的胸怀,他们饱经生活的艰难和乐趣,对外来文化从不排斥,任何时候能够与自身的传统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能够恰到好处地融合,吸收异族文明,使草原文化具有开放性、时代性。

  总之哈萨克族草原文化是一个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为中华文化的构建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使中华文化成为一个多元一体、丰富耀眼的文化体系。

  

  资料来源: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