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研究 > 民族研究资讯  > 详细页面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 袁娅琴 2018年06月28日 阅读量:

  作者:阎云翔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2月

  内容简介:

  《礼物的流动》是阎云翔根据其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专著,主要关注了人类学领域中一个十分经典的研究问题,即礼物交换。作者在黑龙江省一个农村生活了七年,并为撰写本书又两度回访。通过参与观察、深描等人类学方法,关注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礼物交换及其文化意义。阎云翔在更新了传统人类学关于该问题的经典解释理论的同时,也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非制度化”的特点,并探讨了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

  目录;

  中文版自序

  致谢

  一、导论:人类学中的礼物与中国社会

  人类学话语中的礼物

  中国社会中的礼物馈赠与人际关系

  本项研究的框架

  二、下岬村:田野工作地点的概述

  下岬村的源起

  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

  身份群体及其近来的变化

  亲属结构

  三、礼物世界:初步的分类

  分类范畴和礼单

  仪式性场合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

  非仪式性情境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

  下岬村的工具性送礼

  四、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

  村民们的随礼开支

  义务性礼物馈赠与关系的培养

  礼物馈赠与行动中的关系网络

  五、乡村社会中的关系结构

  本土的关系概念与地方的小世界

  关系网络的型构

  实践性亲属关系与私人网络:深层的含义

  六、互惠原则与人情伦理

  馈赠规则和互惠的变化

  人情和礼物交换的道德性

  人情的情感方面和礼物交换的意义

  关于人情的一个尝试性概括

  七、礼物交换关系中的权力与声望

  礼物交换的不均衡

  社会等级中的单向馈赠

  非均衡互惠和社会等级的再生产

  收礼荣誉与送礼竞争

  八、婚姻交换与社会转型

  彩礼和嫁妆:人类学概念和地方性术语

  新郎家的婚姻投入:旧形式和新形式

  新娘家的婚姻投入:从间接嫁妆到直接嫁妆

  新娘和新郎:婚姻交换中新的能动者

  婚姻交换的性质:偿付、资助和家产继承

  九、结论:社会主义、关系、人情与礼物

  礼物和中国的礼物

  重审关系和人情:基本形式和扩展形式

  礼物经济和社会主义:复兴还是转型?

  

  附录 中国的孝敬与印度的檀施

  —非对称性礼物馈赠文化的人类学分析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地图

  1. 下岬村街区图

  2. 双城县的村庄

  表

  1.1990年下岬村的随礼花费

  2. 王家经济往来记录,1984—1990年(元)

  3. 刘家随礼记录,1991年1—6月

  4. 许家婚礼礼单,1988年

  5. 下岬村私人网络的构成

  6. 夏家和非夏家之间私人网络的比较

  7. 私人网络比较

  8. 新郎家的婚事开销(元)

  9. 两份彩礼单的比较

  10. 新娘家的婚事支出(对比新郎家的聘金)

  图

  1. 礼物馈赠关系与关系结构

  2. 礼物馈赠关系中的权力与声望

  3. 新郎家婚事支出的变化,1950—1993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