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德昂族艺术主要是音乐和舞蹈。乐器有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打击乐器有象脚鼓、镲等,水鼓(德昂族叫“格楞当”)则是德昂族人民独特的一种乐器。管弦乐器有葫芦丝(最多三管)、萧(笛子)、小三弦、二胡、琴、口弦等,在唱歌和“串姑娘”时使用。德昂族的民间舞蹈,题材较广泛,风格亦各异。
德昂族乐器 老铁供图
抬鼓舞
舞时,由两男子取长竹杆抬着披有刺着花纹鼓衣、插有鲜花的大鼓,一击鼓者手持两根鼓槌,于大鼓右侧边击鼓、边舞蹈。大鼓后面有大礤及七面大小不等铓伴奏。在气势恢宏的伴奏下,由男女青年组成的舞队,分女内圈男外圈踏着鼓点尽情舞蹈。入场时为“一”字型,然后转圈,以“嘎光”舞的形式围成圆圈,反复不断地舞动7个动作,直至结束。
长鼓舞
分两种舞型:一种是流行于梁河、盈江两县的德昂族居住区的长鼓舞,为击鼓者与击礤者的对跳或两个击鼓者的对跳。舞蹈分为“四方步”“孔雀开屏”“双凤朝阳”“鸡啄谷子”等类型。舞蹈时,穿插有拳术、棍术等表演,特色十分浓郁。另一种是流行于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乡的长鼓舞。先是鼓手边击鼓边舞蹈,铓手和礤手在鼓手的左右两侧或一侧边击铓礤边舞蹈。尔后,由男女老幼组成的舞队围成大圆圈,跳起德昂族传统的“欢乐舞”,统称为“长鼓舞”。舞蹈由“取水”“浇花”“丰收”“祝福”等舞步组合而成。舞蹈时还穿插有武术、拳术、刀术、棍术等表演,气氛热烈隆重。
盛名远播的德昂族水鼓乐队 引自云南文艺网
佛鼓舞
是在佛教节日或晋升佛爷或迎接外寺长老期间,在佛寺的广场上和“象脚鼓舞”同时跳的,是男性集体舞蹈。舞者有敲佛鼓、击钹、敲铓共三人,在象脚鼓舞圈中表演,然而鼓点、动作与象脚鼓舞都不相同,象脚鼓舞气氛热烈欢快,佛鼓舞较严肃庄重。陇川县称佛鼓舞为抬鼓舞。以两男子用竹棍将鼓抬起,行走于舞队前列,一人双手各执一校敲击起舞。
短鼓舞
流传于潞西县三台山德昂族的主要聚居区。鼓身长约三尺,头宽尾窄,两头都蒙有鼓皮。传说德昂族在大迁徒中,“饶静”部落是第二批上路的,为了赶上先行的“饶实”部落,鼓手不慎跌了一跤,将鼓砸成两节。为了使鼓继续发挥联络、娱乐和鼓舞人心的作用,他用石头将切口磨平,又蒙上了一张皮。因此,两面都能发出与原先的长鼓完全不同的声音。短鼓舞通常配合象脚鼓舞同时击打。
“把不浪”
主要流行于梁河、盈江、潞西等县市的德昂族居住区,为最古老的祭祀舞蹈,是村寨中德高望重而又长寿的人逝世时才跳的舞蹈。跳前先在灵堂前将四根细长的竹杆并排放在地上,再由四人分两排相对蹲下,双手握住竹杆两端。跳舞者由男子或未婚女子担任,腰系或脖挎马铃,以一声高吼为号,持杆者即各用双手一开一合地碰击竹竿,跳舞者在竹竿分开合拢的瞬间,上下跳动,并做出转体动作,双脚时起时落,也可以交叉起落。有时单人跳,有时双人跳,跳舞者与持杆者协调配合,根据竹竿碰击的节奏变化,调整跳动的速度和高度。德昂族称这种舞为“把不浪”,“把”是“骑”之意,“不浪”为“马”之意,整体意即用马将死者送到西天。在守灵的三天内,每天早、中、晚各跳一次。送葬那天则整日不停地跳,跳舞过程中无需乐器伴奏,只听铃声和竹竿碰击声。
参考资料:中国民族网,查询时间:2017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