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用户名:
密码:

寻找“鄂伦”的足迹展览在京开幕

作者:赵利
浏览量:

开幕式现场

  2016年12月28日,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精心策划、制作的展览“寻找‘鄂伦’的足迹——泛北极圈东北亚驯鹿民族文化展”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展出。中国民族博物副馆长张志文、郑茜,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副馆长季文燕、杨源出席了开幕式,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副馆长季文燕分别代表两家主办单位致辞。本次展览展出实物260多件,材质以皮毛制品、桦树皮、海象牙为主,类别包括服饰、宗教、艺术、鞍具以及建筑等。展览共分为最后的孤岛——敖鲁古雅的驯鹿鄂温克、往昔的追忆——鄂伦春族的文化根基、永恒的守护——埃文基的驯鹿文化和驯鹿的家园——泛北极圈东北亚地区的驯鹿文化四个单元。以追寻驯鹿文化的历史演变为线索,呈现出一幅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东北亚驯鹿文化逐渐向北方退缩的历史图景。这一过程为正在推进的全球化、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关于生态与文化反思的新视角。

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在开幕式上讲话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副馆长季文燕在开幕式上致辞

  近年来,中国民族博物馆开展了“中国东北民族与俄罗斯跨境民族的文化比较”研究。研究者日益体会到驯鹿对当地民族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对其民族文化的影响,他们从中国最后的驯鹿文化孤岛——敖鲁古雅出发,向北一一探寻通古斯使鹿部落民族后裔在当今的生活,由此进入俄罗斯境内,深入埃文基人、埃文人、楚克奇人、克里亚克人、那乃人的村庄,追寻其历史文化记忆,从而走出一条“寻找鄂伦的足迹”之路。

  研究发现驯鹿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泛北极圈这一地域范围之内,随着通古斯使鹿部落的南迁,驯鹿在他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另外,研究还发现,驯鹿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十分严重,越往南驯鹿文化越衰退,甚至逐渐被现代工业产品和文化元素所取代。所以“鄂伦的足迹”是一条驯鹿文化发生发展演变的道路,同时也交织着现代文明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展览上的狍皮“斜仁柱”

  

展览上展示了具有浓郁鄂伦春民族特色的鹿皮制品

  

  此次展览至2017年2月13日结束。 

参考资料民族画报官方网站

  

上一篇:
下一篇:

0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