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用户名:
密码:

傣族传统体育:傣拳

作者:方征
浏览量:

  傣族拳有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

  拳类有:三坑式、四坑式、五坑式、六坑式、十二坑式。四门拳、破四门、四门转身拳、平行拳、跳拳、合拳、对口拳、花把、小钻子拳、三动拳(木桩上练)、美人拳等.其中象形拳有:白象舞拳、孔雀拳、喜鹊拳、卧虎翻桩、象牙拳、花鹰搓脚拳、抓灰拳、金鸡拳、马鹿拳、鸭形拳、跳蚤拳、虎拳、猫拳、打狗拳等。傣族拳术有固定的形式,德宏一带的四门拳,行走路线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起式后,马步抢球、侧端冲拳、右转身冲拳、左上步冲拳、退步连环两拳,转身下砸侧踢接着又连环三拳,转左右手下砸。如从东开始练,然后到南,到西,到北,最后回到原位收式。拳术招式不多,多重复动作。傣拳拳架突高突低,步法以弓步、马步、跪步为主,腿法较少,并多用低腿,手型以掌、拳、空心拳为主。

  据不完全统计,傣族拳术约有 50多个套路。在徒手拳术基础上演进为器械武术套路,有剑术,包括傣族单剑、双剑等。刀术、包括单刀、朴刀、斩马刀、25 步傣拳刀、象牙刀、傣族大刀,傣族短刀、练米绕(大刀对练)等。棍术,包括四门反卷棍、双门棍、傣棍、二人含棍、四门反唐棍、傣族花棍、参花棍、单刀十字棍等。

项目发展

  傣族武术早在汉代,傣族武木已见雏形。到了唐朝,唐南诏政权统治管辖了傣族地区,由傣族组成的“白衣没命军”已是南诏最精锐的作战军队。《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当时的傣族是这样描写“男子尽武士,除战争游猎养马外,不作它事”。明代《滇小记》记载:“军民无定居,聚则为军,散则为民,每三人或五人充军一名,正军谓之者刺,犹中国言壮士也。倚象为声势,每战则用绳索自缚于象上,悍而无谋。”据《滇略》卷九说:“威远州今尽为僰人(今傣族)男女勇健,走险如飞,”由此可知:傣族人民不仅能利用本地区的动物,为大家作战,而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武艺,并具备了一定训练手段.在不断的战争中,为适应战争需要,傣族的武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促其向军事战斗技能方向发展。在近年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在傣族地区寺庙里发现了部分反映武术的壁画中,有练刀的,也有练剑的。从丰富的壁画内容中,可以看到昔日傣族的武术风貌。傣族武术节奏变化较大,突快突慢,动作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兼,方法简单、实用。练习时,注重基本训练,要求手步灵敏,判断准确,有兔子般的听力,鹰一般的眼力。器械除了棍术、刀术、剑术外,还有链械、勾镰、铁细(铁铣)、铁尺、铁齿、铁锤、象脚鼓对踢对练、链夹对打等。套路约 100 多。对练有:单刀对棍、双刀对棍、四门拳对练、双人对棍、徒手对双刀、链夹对练等。傣族武术的风格,因地区而不尽相同,西双版纳地区是按固定的布局来演练套路:起式后,先从一方练起,然后回到中心,再从另一方练起,又回到中心,依次连续练完各方回到原地便算结束。傣族武术一般都有象脚鼓、铓锣伴奏,表演时,动作节奏感较强。新中国成立后,傣族武术运动员曾多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武术观摩表演及对外交往等活动.有的傣族拳师受聘到缅甸教拳,缅甸的傣族、景颇族胞波及华侨也常来云南学习傣族武术,有的傣族拳师还在泰国开办了武术馆。在这些交往中,傣族拳师将其他兄弟民族拳种的优点,吸收融汇于傣拳之中.但仍不失其朴实、随意、短小、精悍的民族风格。

上一篇:
下一篇:

0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